我覺得在離開之前,只要完成自己的理想和夢想,對我來說,這才是成功的。
不少接近30歲的年輕人,都存在著一種焦慮,覺得到了30歲,好像一定要達到怎樣的目標、有著怎樣的地位、年收多少,才算是這年紀該有的樣子。但,真的如此嗎?
已過30門檻的「30節約男子」(以下簡稱節約男子),他並不這麼認為。
30多歲的他,就像很多平凡的上班族,領著不高的收入,過著為錢煩惱的生活,卻在如此大環境下,又難以讓自己的收入有所成長。
但不同於其他人的是,他公開了自己的薪資、強迫自己儲蓄、從零學習如何理財,嘗試「過好生活」。並將自己在財務上的成長、人生的變化,通通寫進《30節約男子》這個IG粉專,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已有破10萬的粉絲,跟著他學習如何在有限收入的情況下,好好生活。
東京男子圖鑑裡日本家政婦的啟蒙
之所以會創立《30節約男子》這個帳號,是因為以前節約男子在日本交換留學時,為了省錢,而追蹤很多日本家政婦理財帳號的啟發。
這些家政婦將自己的日常開銷、節約密技,公開在IG上,而勾起了節約男子的興致。回了台灣後,節約男子便效法起日本家政婦們,創了這樣一個帳號,談理財、談日常的斷捨離、談生活值得感恩的事情與有趣的發現。
而說到日本,對節約男子而言,是個又愛,卻又充滿複雜情緒的地方。
節約男子去過兩次日本,第一次是在21歲左右,去日本進行1年的交換留學;第二次是當兵後,去日本進行2年的打工度假。
從小到大都沒離開過台北的節約男子,在年少叛逆時期,便想著自己一定要離開台北去某個地方生活,因此就以他喜歡的日本為目的地,帶著微薄的錢財,與有限的獎學金,到日本交換留學。
然而,一跨就跨過大海的他,卻也發現自己並不如想像的喜歡日本,在經濟壓力上、在文化上,都遇到了很多不適應,成了某個《東京男子圖鑑》的一角──一個充滿著美好想像的外國人,到了東京後,才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並在各種衝擊中,努力的生活。
「其實我一直很喜歡日本,但到那生活後,又覺得好像沒那麼喜歡日本…」節約男子覺得自己一直在一種起起伏伏的狀態,留學一年回台灣後,又想著要去日本;但在日本工作兩年,又想念起台灣,覺得自己其實不那麼喜歡日本…
就在這種矛盾之中,不斷的曲折,試圖找出自己的路。卻也因為疫情,讓他不得不回到台灣,也開始有些人生的轉變。
15萬的第一桶金:理財菜雞的成長
回到台灣後,效法日本家政婦創立IG帳號分享理財的節約男子,在經營半年後,成了一介新興網路指標人物。但他不因此失去方向,仍如最初設立時一樣,持續記錄自己的收支,並公開分享,也給自己訂下一個存款目標。
「我現在的目標是存到緊急備用金15萬」節約男子說,曾經是負債狀態的他,評估自己收入後,便定下了非常實際的理財目標。
不同於網路上常見到的「幾歲一定要存百萬」的思維,節約男子認為「第一桶金」這個目標太遠太龐大,以一般上班族來說,非常困難。
「存到緊急備用金後,我就要定期定額買入股票。」規劃詳盡的他,也決定好下下步該怎麼做,不走高風險的投機,他不追隨那些理財專家、投資名師,而是穩健的「投資」。作為一個理財的「菜雞」,他很踏實的透過YouTube等網路資源,雖然看不懂那些複雜的術語,但在現代方便的資訊洪流中,撈出自己輕易能入門的簡易攻略,一步步的學習成長。
省到錢,也賺到生命經驗
雖然節約男子的帳號如字面上所述,談的是如何省錢,但他也談其他的事物,像是閱讀、像是生活。
其中影響他自己最大的,便是一本本書。自從帳號開始累積一定粉絲後,讓不少出版社開始注意到節約男子,也讓曾經把閱讀時間拋棄的他,重拾起閱讀的習慣。
對於這些邀請的出版社,節約男子同意採取無酬互惠的方式合作,選書以個人成長、理財與投資為主,偶爾在限時動態會分享些自己愛讀的小說。他持續推廣書籍,希望也能讓大家養成閱讀的習慣。
除了分享書籍,節約男子的帳號最特別的,莫過於限時動態的「感恩日記」,寫著日常的靈感與觀察,為粉絲們帶來啟發。
「我成立這粉專時,不像大家想像的頻繁發動態,而是一天一則、幾天一則,但覺得自己的內容少了人性化的特質。後來看到有其他帳號分享『感恩日記』,才開始記錄生活點滴、日常觀察。」從一開始短短三行,到後來幾乎占滿整個螢幕,節約男子從日常中發現越來越多值得感謝、值得注意、值得分享得事物,因而越寫越多,也為別人帶來啟發。
這些分享,也讓觸及的閱聽者給了不少回饋,「我一開始在設定30節約男子這個角色時,真的沒想說要把他做大。只是單純想跟日本家政婦一樣記錄而已。」但因為做了這樣的專頁,有越來越多粉絲後,他收到很多很多回饋,不論想法與自己是否相同,都促進自己的成長。
除了出版社等廠商互動與回饋,他也開始和其他創作者合作貼文,看到其他人的故事,拓展生命經驗。從一年多前開始經營到現在,節約男子不僅省了錢,也賺了生命經驗。
自媒體怎麼經營?
社群網路發達的現代,自媒體的經營逐漸成為一種風潮,甚至成為一些人心中理想的職業。在這一年也加入創作者行列的節約男子,仍覺得自己不敢稱為創作者,會有這專頁,主要是他喜歡分享靈感。
「如果你想把自己的輸入、輸出成文章或影片等,我覺得蠻適合做自媒體的」
至於如何衝粉絲、如何找業配,節約男子認為,一開始先別想這些,而應該是把自己想做的、自己喜歡的當作主題,並問自己是否能將之拉到半年、一年的長度,下班後還有時間,那就可以去創作。
「我也是經營半年左右才開始成長」,在一開始經營的半年時間,是沒有什麼人追蹤的。
他認為,先去嘗試,再去慢慢找出自己能提供給別人的,慢慢地修正。如果經營自媒體是先把名與利放在心上,這樣只會讓自己很累。
實現夢想 不停嘗試 才是成功
剛好在30歲左右成立這個帳號的節約男子,知道接近這年紀的人都有著一種年齡焦慮。但已過30,仍過著「普通上班族」生活的他認為,接近30的朋友,一點都不用太焦慮。只要朝著自己的選擇前進就可以,畢竟「 人生的自主權就在自己身上」、「未來會怎樣,你也不知道。」
對他來說,30歲一定要達到買房、結婚、升職、收入到多少,這些都相對很虛幻。「我知道我自己想幹嘛」才是重點。因此,在20多歲時,節約男子便不斷的嘗試與突破自己,到了30多歲回首看,會覺得這些過往,都是種成功。
如今,他仍不斷的突破,不斷的去嘗試。未來希望成立個人網站,希望將30節約男子品牌化,希望能錄自己的Podcast,不斷地朝著自己的選擇前進。
我覺得(年輕時)這一次次的嘗試,對我來說才是成功的事,而我不會聚焦於年齡一定要怎樣。
節約男子在高中時,因為看到街舞社學長姐跳舞很有魅力,而激起自己想學舞的夢,後來,他也花錢花時間投入,甚至當上社長,完成了第一個夢;大學後,他總想要出去闖一闖,於是憑一股衝勁,而去了日本留學,完成了第二個夢。
如今,他想成為一名數位游牧者,這是他的第三個夢想,而且正在努力的實踐當中。
我覺得在離開之前,只要完成自己的理想和夢想,對我來說,這才是很成功的。
他希望10年後自己,能成為數位游牧者,而不是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因為疫情,因為自己開始進行自媒體,而覺得自己有能力去做到。他也希望財務自由,但不是有花不完的錢,而是有被動收入,閒不下來的自己仍會持續工作。
「當然,這些夢想都需要一些金錢與能力,而我正慢慢地去實現。」節約男子這麼說。
追蹤30節約男子IG
更多人物故事
「不管要花幾年的時間,我都會一直走下去」:下港女子與她的《大嘉義街廓行走計畫》
私にとって、台湾への留学は、この十年間願い続けた夢でした:超愛台灣的日本人─Maha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點這裡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