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日常與茶脫不了關係,從早餐店的大冰奶到街邊的手搖、茶壺裡的烏龍到冷藏庫裡創意十足的茶甜點。茶,可以說存在台灣人的血液中。而你知道嗎?開啟台灣茶葉盛事的,其實是個英國人。他的名字叫做約翰·陶德(John Dodd)。
茶金歲月,從他開始

台灣茶的紀錄,其實遠比陶德來台的時間還要久。最早的紀錄可以追溯至清康熙56年(1717),曾紀載水沙連山(今南投魚池一帶)有野生茶,但原住民沒有引用,而漢人入山焙製的事蹟。
然而,台灣的野生茶種並未被廣泛地種植飲用;直到19世紀初期,才有從福建引入茶種以及技術的記載。直到清同治5年(1866),英國人陶德見到台灣茶的潛力與商機,才在買辦李春生協助下,從福建安溪進口茶苗與茶種,鼓勵三峽、淡水、大溪農民種植,收成後由他的「寶順洋行」收購,出口到中國大陸。
因為成效良好,陶德便在艋舺(今萬華)、大稻埕設立茶葉精製廠,於1869年將台產烏龍茶以「Formosa Tea」品牌外銷世界,轟動美國,讓台灣茶成為清領時期台灣重要出口外銷的產品之一。
我們可以說,台灣的茶金歲月,是從這位英國人開始的。而這個過程,一點都不像我上面描述的一樣順利。
陶德這一路走來,遇到了什麼樣的挑戰與困境呢?除了他與買辦李春生在個性上多有不合外,也在開拓茶葉來源時面臨資金短缺、利益排擠、農家的生產慣性等,甚至最初受限於法規,他只能在艋舺租屋建廠,卻因為艋舺的分類械鬥「頂下拚郊」問題,以及他們對洋人沒有好感,使得陶德吃了閉門羹,爆發「租屋事件」,後來才轉移至大稻埕,開啟大稻埕的榮景。
而陶德與李春生,從最初合作為台灣茶開疆闢土,到後來開啟茶金歲月,都被如實的畫成漫畫《異人茶跡》,引領讀者看見台灣茶是如何崛起的,也發現台灣史如此豐富的一頁,和當時北台灣的模樣。
異人茶跡:漫話台灣茶的故事 跟著陶德看見19世紀的台灣

淡水當年外銷給美國的茶葉之準備。圖片來源:當年畫報。圖片源自─翁佳音、曹銘宗,《吃的台灣史》,2021,貓頭鷹出版
我不知道我多久沒看漫畫了,直到某一次,因為下載了「CCC創作集」這個推廣台灣漫畫的平台APP,而接觸到了《異人茶跡》這系列漫畫。這套漫畫由本身即為茶農之女的台灣漫畫家張季雅,耗時十多年繪製而成。以19世紀台灣開港通商後,英國人陶德來台發展茶業,李春生協助發展事業的歷史為背景,畫出一格格精彩的台灣故事。
在電子書上看完第一集後,我便忍不住又買下一集,急切的想知道陶德與李春生面臨一次又一次的挑戰,是如何克服並且最終打造台灣茶的黃金盛世的。
除了劇情豐富、充滿轉折與趣味外,最讓我驚嘆的,莫過於透過漫畫家的筆,畫出了我們未曾想像過,或是只能從模糊的黑白照中看到的19世紀台灣的面貌、的日常。在這部漫畫裡,人物的外型或許是美化了些,但所有一切都如實的透過嚴謹的考據,去畫出當時人們的思維、生活樣態、環境與風光。

或許是從小在茶廠成長的緣故,喜歡畫畫的張季雅成為漫畫家後,仍從身邊熟悉的題材出發。一頭栽入後,發現更廣闊的茶葉世界。在創作過程中,也一直不斷向製茶職人的爸爸詢問,舉凡典籍所記載的古法,是否還適用於現代?當時和現代的產量差異是否合理?手中這份資料的正確性?這些需要考究的問題,往往令她傷透腦筋。
透過考據,她也發現陶德與李春生兩人個性迥異,因而碰撞出了「他們為什麼會合作?為什麼會推出烏龍茶外銷世界?」的好奇,而也因為這樣的衝突感,增添了這部作品更多的可讀與趣味性。
其實,原本張季雅並沒有想要做茶葉相關的主題,而是在輾轉認識CCC創作集的平台後,才更加促使她深入探究茶葉歷史,而有了這套作品的未來。
於是,透過她的繪畫技巧、茶葉職人父親的職業談、親自訪談茶行的經營者和當地耆老,以及閱覽一堆史料後,誕生了這部《異人茶跡》。
這部作品的每一集,就是陶德推動台灣烏龍茶登上國際舞臺的各個階段。從1865年年陶德來到淡水起始,到後來與農民合作、設置茶葉工廠、租屋爭議等等,讓我們看到了陶德與李春生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難,也看到當年的社會乃至經濟政治面貌。
那些台北的茶跡
說到茶葉,有些人可能會想到南投或是嘉義阿里山,但台灣茶的揚名世界,是從北台灣開始的,在台北,就有這些充滿故事的茶業景點,等著我們來品味。
甘州街
大稻埕的甘州街俗稱「茶葉街」,極盛時期這一帶就有十多間茶行。現在甘州街雖然沒落,但是還有5、6家茶行,循著傳統的製茶技術。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甘州街
陳天來故居
陳天來故居舊稱「錦記茶行」,建於1923年的陳天來故居,是過去茶業大亨陳天來的家,這棟中西合併的三層洋樓,至今仍能感受其風采。1樓為交易空間,2樓為茶商招待所,3樓為住家之用,後方並有私人花園毗鄰港仔溝(今西寧北路),是大稻埕20世紀上半葉風華歲月的重要見證。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73號
李春生紀念教堂
李春生是大稻埕傳奇人物,自幼跟隨父親信奉基督教。他更是和陶德開啟了大稻埕茶金歲月的關鍵人物。這棟教堂建於1937年,是李春生後代為了紀念他而建立的。門窗形成獨特的外型,紅磚式二樓教堂建築,十分引人注目。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44號
有記名茶
保存傳統炭焙方式的有記茗茶,是大稻埕百年的老茶行。來自福建安溪產茶世家,目前經營者王連源是第四代,他的曾祖父王敬輝於1890年在廈門開設「王有記茶莊」,後來著眼於大稻埕有淡水河運出口之便,因此落腳於此開啟百年茶業風華。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二段64巷26號
開放時間:9:00–18:00(週日休息)
新芳春茶行
新芳春茶行是我大稻埕我很常造訪的地方之一。這裡是「活的茶葉故事館」,建於1934年,為大稻埕茶商王連河隨父親舉家自福建安溪來台發展的起家厝,保存著包含當年新芳春的文物等,完完整整的茶文化與故事。除了有各式茶業相關展覽,也是茶行、倉庫、住宅、烘焙工廠四合一的少見建築。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民生西路309號
開放時間:10:00-18:00(週一週二休館)
辻利茶舗
如今是星巴克的古建築,在日治時期是賣茶的辻利茶舗。由「民間總督」之稱的三好德三郎經營,進口日本宇治茶,以及出口台灣烏龍茶、紅茶。日本時代著名的三井「日東紅茶」就是由辻利茶舖經銷。如今這間茶鋪已是日本京都知名的「祇園辻利」,誰能想到它的起源地,是在台灣呢?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4號
開放時間:9:00–17:00(週一休息)
圓山別邸
位在台北美術館旁邊的圓山別邸,是棟可愛的奶油感應國都鐸式建築。他曾是日本時代茶業富商陳朝駿的招待所,雖然看不到茶葉相關的意象,但也能從中感受到這位當初靠茶致富的商人的豪氣,以及曾經台灣茶的輝煌。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1號
開放時間:11:00–17:00(週一休息)
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
隱藏在台北南港山區的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是一棟為了保存南港茶鄉歷史而蓋的紅瓦白牆建築,內部設有製茶機械展示區、展覽區,定期舉辦農業推廣活動外,也提供休憩品茗空間以及製茶體驗。
這是個很有代表性的地方,因為在19世紀,由福建安溪引入台北的茶樹,便在這一帶落地生根,可以說是台北包種茶葉與他們的產地。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舊莊街二段336號
開放時間:9:00–17:00(週一休息)
坪林茶業博物館
要認識台灣的茶產業與茶文化,北部茶鄉坪林的「坪林茶業博物館」絕不能錯過!整個建築以古色古香的閩南安溪風格的四合院建築為格局,裏頭卻有著多元與科技性的互動展覽,讓人認識茶的方方面面。參觀這裡時,也別忘了一併走走坪林老街,感受茶香的魅力!
地址:新北市坪林區水德里水聳淒坑19-1號
開放時間:9:00–17:00(週末至17:30)
看著《異人茶跡》,喝一口台灣烏龍茶,沉浸在台灣充滿故事的茶廠間,那種感受,我想是如同茶葉一樣,縱使離開後,香氣仍然會盤繞在心中的難忘。
點此試閱《CCC創作集》上的異人茶跡
參考資料
遠足地理百科編輯組,《一看就懂,台灣博覽》,2021,遠足文化
張季雅,《異人茶跡:淡水1865》,2013,蓋亞
張季雅,《異人茶跡:拳山茶家》,2015,蓋亞
張季雅,《異人茶跡:艋舺租屋騷動》,2019,蓋亞
大同地方知識學網站,FORMOSA OOLONG TEA臺灣烏龍茶之父JOHN DODD
Openbook閱讀誌,2022年7月15日,現場》見證台漫10年變動,《異人茶跡》最終集隆重出版,張季雅:它曾經可能無法如期完成
上下游,2021年12月10日,台灣烏龍茶之父竟是英國人!《異人茶跡》漫畫大結局上線,復刻「Formosa Oolong Tea」黃金年代
巴哈姆特,2022年7月7日,張季雅漫畫《異人茶跡》完結篇出版 新書發表會分享創作心得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2年10月14日,漫畫,是我與世界溝通的方式──漫畫家張季雅和《異人茶跡》
更多書心推薦
為你朗讀│《小站也有遠方》 by鮪魚
書心推薦│《橫斷記: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走入山林,開闢隱藏的過去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點這裡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