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穿越時空,看盡這座島嶼的豐沛故事

11月終於造訪的此刻,看到博物館光電板上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英文大字,有種教徒終於到了聖地的感動
看到博物館光電板上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英文大字,有種教徒終於到了聖地的感動

我從以前就一直很想到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參觀,但鑑於交通相對不便,又不見得能排出多一點假期,所以總是無法親身到訪「朝聖」。直到今年11月,趁著專題作業忙碌期展開前的空閒,才終於坐上南下的列車,安排了一整天的時間,獻給這座台灣史的殿堂。

盛載台灣史的大船

「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這三者都是我非常喜歡的博物館,也是因為名稱近似,常常被人們混淆的博物館。前兩者都坐落於台北,對於北部人來說相對方便,位於台南安南區一片仍待開發計劃區之間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真的相對遙遠很多,也成了我「臺灣」系列博物館尚未開箱的遺憾。

11月終於造訪的此刻,看到博物館光電板上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英文大字,有種教徒終於到了聖地的感動。簡稱台史博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自2011年開館,算是相對很新的展館,卻盛載了臺灣百年的歷史故事;占地約20公頃的園區,400年前曾是「台江內海」的海灣,如今已不見海景,但這座博物館猶如行駛於茫茫時光洪流的大船,載運著滿滿的故事,跟著台灣的變遷,一路成長。

台史博2023
那片湛藍的太陽能板,作為「雲牆」,代表著海與天,而且不是單純裝飾,真的能夠發電,一年發電量曾高達17萬度呢!

認真的說,初訪台史博時,他的建築本身並沒有讓我留下太深刻的記憶,但入口的太陽能板,卻給人獨特耀眼的印象。其實,從這片湛藍的太陽能板,到入口水池間的步道,都充斥著對應的歷史文化意象。

走過象徵「黑水溝」的水池步道,猶如先民渡海來台的經歷,在水池上的舞台,有意味著台灣沙洲的「鯤鯓」,這個在過往歷史有著不可言喻重要性的地景。抬起頭,那片湛藍的太陽能板,作為「雲牆」,代表著海與天,而且不是單純裝飾,真的能夠發電,一年發電量曾高達17萬度呢!

走進建築內,看似方正沒有太多綴飾的建築體,材質採用原始石材與傳統紅磚,象徵著土地上多元族群的建設特徵,仔細探究,才發現原來處處都是用心。

台史博兒童廳旁的「時光列車」
台史博兒童廳旁的「時光列車」

而走入台史博舒適的主展館內,猶如穿越時空隧道,讓人盡覽台灣歷史的豐沛故事。以「世界中的台灣」為理念的台史博,累積了14萬件典藏品,數量驚人!

《斯土斯民 臺灣的故事》常設展:島與渡海而來的人

二樓常設展右半區,以日治前的台灣史為重點
二樓常設展右半區,以日治前的台灣史為重點

搭上電梯,一開始先到三樓看特展的我,俯瞰二樓常設展豐富且多樣的造景與展品,不免滿滿的期待油然而生。而看完特展意猶未盡搭下一層樓後,更是被驚喜的目眩神迷。

每則古地圖,都呈現當時人們對於台灣的認知與想像
每則古地圖,都呈現當時人們對於台灣的認知與想像
透過點擊互動螢幕,可以用趣味的動畫,發掘隱藏在古地名背後的故事
透過點擊互動螢幕,可以用趣味的動畫,發掘隱藏在古地名背後的故事
墾丁遺址的文化復原想像,背景即是墾丁最具代表性的大尖山
墾丁遺址的文化復原想像,背景即是墾丁最具代表性的大尖山

台史博的展覽,除了有許多珍貴的史料,我覺得最吸引人的是多了很多互動性。不論是互動螢幕的遊戲體驗、聲音感受,還是搭配手機的AR延伸,都讓人更能貼近歷史,發現趣味。而地圖控如我,在一開始「臺灣,交會之島」的展區互動螢幕,便沉溺於透過點選地圖上的地名與故事,在一則則短淺但趣味的動畫呈現中,發現這座島嶼的多元性。從原住民到西洋人,這座島上留有太多的故事,都是族群交會的驚喜,絕非屬於哪個族群專有。

而轉過頭「最初的抵岸」展區,不免要從考古發現講起,但透過展品,我們可以看見這些最早的先民,其實也是移民,見證了台灣「移民社會」的源起,而他們也從不故步自封的過著自己的日常,而是與外界有所互動,所以我們可以看見這些遺址出現「外來的」東西。

大航海時代洋人對於台灣原住民有若美洲原住民般地描繪
大航海時代洋人對於台灣原住民有若美洲原住民般地描繪
16、17世紀洋人筆下的媽祖廟,有種難以言喻的奇幻
16、17世紀洋人筆下的媽祖廟,有種難以言喻的奇幻

接著「倚海而生的島與人」展區,因為文字記載的出現,加上時間更近,而有更加豐富的史料展出。展區牆面那張16、17世紀諾大的世界地圖裡,當初還是標「小琉球」的台灣,並非荒蕪之地,除了原住民,這裡有兼具漁夫、商人與海盜身分的漢人,有意圖建立貿易據點的荷蘭、西班牙人,以及穿梭期間賺取利益的日本人。他們在交會之中,創造出許多的奇思異想與「歷史事件」。

我自己印象很深刻的,包含一位謊稱是「福爾摩莎人」的法國騙徒George Psalmanazar,在他從傳教士、商人得知台灣後,自稱福爾摩莎王子,編撰了一部虛假的《福爾摩沙歷史與地理的描述》風靡歐洲,讓人對這個遠東島嶼有許多光怪陸離的想像;此外,在當時的一些錯誤認知下,歐洲人筆下宛如美洲原住民的台灣原住民族,或是有如神殿的媽祖廟,也是讓我印象深刻的畫面。

當然,也不是事事都如奇幻小說,真正到過福爾摩莎的歐洲人,在這留下詳盡的紀載,與確切的影響。我自己印象很深的,除了「新港文書」讓原住民開始用文字外,還有那個稱為「鐵剪刀」的壁鎖,在展區的說明裡指出,這是由荷蘭人引進的,最初是為了穩固磚牆,如今成了台灣傳統建築山牆上的裝飾,象徵著古早外來的文化影響,刻在台灣的文化基因裡。

《斯土斯民 臺灣的故事》常設展:山海間的共存與競逐

漫畫呈現清朝與鄭氏對於攻占台灣後的不同記載
漫畫呈現清朝與鄭氏對於攻占台灣後的不同記載
清朝治臺之初,設下種種限制防止移民
清朝治臺之初,設下種種限制防止移民
漢人移民讓漢文化成為島嶼主體
漢人移民讓漢文化成為島嶼主體
漢人移民的大量進駐,為原住民帶來衝擊,而不斷遷徙
漢人移民的大量進駐,為原住民帶來衝擊,而不斷遷徙
與清廷合作,甚至成為大地主,授予軍功的平埔族代表─潘敦仔
與清廷合作,甚至成為大地主,授予軍功的平埔族代表─潘敦仔

隨著1684年清朝將台灣劃入版圖,不只象徵著鄭氏政權的覆亡,也代表著漢人大移民的時代到來。這座島嶼變成漢文化主流的島嶼,便是從此開始。

「山海之間的共存與競逐」展區,顯示了兩方的合作與衝突,一是抱持著夢想,勇闖黑水溝的漢人移民;二是原本就在這裡,受迫於漢人政權的原住民。除了展區一開頭的那個載著移民與偷渡客的戎克船,讓我很難忘卻外,這區紀載一次次原住民受迫而遷徙的事件,多少讓身為漢人的自己滿懷愧疚。

其中,漢人體系內也有原住民穿上官服、或成為反抗軍「國師」,都令我印象深刻。如平埔族烏牛欄社的潘踏比厘,因為參與清朝的軍事行動,而獲六品官銜,甚至到了日治時期,因為持續協助日本政府統治,而佩戴象徵榮譽的紳章。

相較於與官合作,其實更多的是原住民的反抗與被迫反抗 。一場場衝突如實的畫在地圖中。清朝廢止「番界」開始「開山撫番」後,衝突更加劇烈。因為要對抗壓迫族人的漢人,花蓮的噶瑪蘭人、撒奇萊雅人於1878年群起反抗,卻遭大肆屠殺,成為「加禮宛事件」,讓兩族近乎滅族,而至今仍能在隱身於其他部族的耆老傳唱中,聽到清軍攻打部落的記憶。

李仙得與陶德、原住民合照(右上)
李仙得與陶德、原住民合照(右上)
《東京日日新聞》記載原民少女「阿臺」(オタイ)被帶到日本接受「文明教育」
《東京日日新聞》記載原民少女「阿臺」(オタイ)被帶到日本接受「文明教育」

除了衝突,這一展區也呈現諸多的演變,從商業市鎮、大家族崛起,到開港通商後洋行林立,都是不容錯過的片段。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呼應先前《斯卡羅》電視劇的羅發號事件與後續,那張台灣通李仙得(Charles W.Le Gendre)與台灣茶葉之父陶德(John Dodd)與原住民部落的合照,可說是大時代最珍貴的見證。

後來的牡丹社事件,原民少女「阿臺」(オタイ)被帶到日本接受「文明教育」的失敗,成了我這趟博物館行最震撼的思辨。1874年,日軍在牡丹社抓走12歲的少女阿臺,想要把她打造成「文明人」,接受日語教育、穿和服等,但後來返回部落的阿臺,卻因為難以適應也備受排擠,抑鬱而終。那張《東京日日新聞》圖畫裡日人為充斥刻板樣貌的她穿上和服的插畫,展現出一種權力關係,她的故事也讓我們思考,何謂文明?有誰比誰更加文明嗎?

《斯土斯民 臺灣的故事》常設展:新秩序下的苦悶與夢想

另一個大區塊,則以日治、民國為界,象徵另一個階段,逐步現代化的台灣。
二樓常設展左半區,則以日治、民國為界,象徵另一個階段,逐步現代化的台灣

走過荷治、明鄭、清朝,二樓常設展左半區,則以日治、民國為界,象徵另一個階段,逐步現代化的台灣。「新秩序下的苦悶與夢想」展出這座島在1895年面臨劇烈的變化,日本把秩序和現代化帶來台灣,改善了生活環境與品質,同時也充斥著壓抑。

對於日人攻台,交戰雙方截然不同的描繪
對於日人攻台,交戰雙方截然不同的描繪
日阿拐的悲劇,代表著原住民的困境
日阿拐的悲劇,代表著原住民的困境

一開始不免以1895年日軍攻台戰役為主題,但相較於前面展區,這裡加入了動畫、照片,有了更多元且趣味的呈現方式。我自己很有印象的是除了針對同樣的戰爭,日方與清方截然不同的描繪外,原住民與日方的爭執,也是久久難忘的部分。

歷史上重大的霧社事件,其實不能很單純的分做原住民與日本政府的雙方對抗,當時有些部落選擇不幫莫那魯道,甚至與日軍合作,在展覽的互動面板中,我們可以從耆老訪談與史料,了解霧社事件時周邊各部落看法與當初他們做此決定的理由,讓歷史的觀點從來都不是如此單一。此外,像是對清朝、日本都有功的賽夏族領袖日阿拐,因受日人背叛而含冤而死的故事,是我過往未曾注意過的歷史片段,至今仍印象深刻。

1920年代,隨著建設趨備,接著開始推動觀光
1920年代,隨著建設趨備,接著開始推動觀光
仿大稻埕的街道建設
仿大稻埕的街道建設
走進店裡,探看這些店鋪的故事與當時的常民生活
走進店裡,探看這些店鋪的故事與當時的常民生活
隨著「大正民主」與國際思潮,台灣新文化運動掀起了台灣人民族的意識與文化的波瀾
隨著「大正民主」與國際思潮,台灣新文化運動掀起了台灣人民族的意識與文化的波瀾

當然,這一展區也包含許多當時「文明開化」的一面,從日人的開發建設、制度設立到日常生活,在這都如實還原。有趣的如當時來台環島旅遊的日本人所蒐集的印章紀念,如今我們能復刻再蓋一次,或是遊走在仿大稻埕的街巷,探看每間店家的故事與產業發展,都趣味橫生。

這幅宣傳漫畫是我在書上看到就深有印象的,如今能看到畫作本身,是滿滿的震撼
這幅宣傳漫畫是我在書上看到就深有印象的,如今能看到畫作本身,是滿滿的震撼

1940年代,迎來世界大戰的台灣,因為日本作為軸心國的身分,而成為了「罪惡的一方」,初期被建設為「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後來則成為被盟軍轟炸的重點。這座島上的人們被世界局勢牽連,留下的故事太多,如那些被空襲的記憶,或是日本投降後的反應,我都久久難忘。特別像是自己的外公,就曾經歷那段時期,而更有共感。

在這個展區的末尾,我們看見了破壞,但好像也看見了重生的希望。

《斯土斯民 臺灣的故事》常設展:走向民主這條路

透過互動面板,詳盡闡述二二八事件
透過互動面板,詳盡闡述二二八事件
先總統蔣公小時候,都在那看魚逆流
先總統蔣公小時候,都在那看魚逆流

最後「走上民主這條路」展區,展出的便是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至今的發展,前半段大多著重在政治上的變動。一開始抬頭電視牆上,歷任總統的談話與民眾的發聲,我看了深有感觸,可能是感動能有如今民主吧!那部影片我從頭看到尾,又想到選舉將至,這樣民主的激昂在當代已成日常,殊不知在幾十年前,還是許多人犧牲甚多都難以得到的。

整個展區裡,印象最深的當然還是二二八事件與後續的白色恐怖,用一些展品呈現出當時的肅殺與不講理,而那個蔣公看魚逆流而上的課文,如今猶如笑話,在當時卻如聖經,不免讓人感慨當時的壓抑。

台史博2023

當然,這展區也呈現出歷來的經濟、社會文化變遷,透過多樣展品也帶出經濟奇蹟背後的問題,種種都刺激觀眾一再的省思。你要問我這區還有什麼印象深刻的,或許是「大家的博物館」這塊,透過各式小人物的日記、收藏與影像,讓我們發現,歷史不是只有大人物能書寫,我們也可以書寫下自己的時代記憶,或許有天會像農民陸季盈,自己的日記不只書寫心境與日常,也記錄了時代,而成為博物館藏。

敘事圈這個網站與其他平台,或是平時自己有興趣的日記寫作、生活記趣,我都自認為是在「創造歷史」,而這件事,你我都辦得到。

台史博「有情湖」
台史博「有情湖」

時間很快過去,中午才到台史博的我,其實只逛了一個下午,還有很多未能細細品味,不免感到意猶未盡。這座島上的故事太多,而台史博便是匯聚這些故事的大湖,等著你我來發現,也促使自己記錄更多日常,到了未來,都變得非比尋常。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地址: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開放時間:9:00-17:00,週一休息

官網

更多台南遊記

台南│赤崁樓,記憶的集散地,普羅民遮之上的歲月流轉

集合吧!府城時空旅人│跟著《島內散步》,來場穿越時空的台南文學之旅

關於敘事圈

全部平台傳送門請點此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