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獨立書店」,你心中浮現的是怎樣的畫面?而在書店裡工作的店員們,他又有怎樣的故事呢?在獨立書店工作的研究生宜均,於咖啡館的輕音樂中,啜飲了口美式咖啡,這樣跟我說。
獨立書店?
圖/Pixabay。
「獨立書店進書將對自由」宜均說。自由,或許就是獨立書店的基礎。在店裡賣的書,並非以市面熱銷度為依據,而是精挑細選,符合店內主題的。
宜均認為,現今的獨立書店,並非單純只有賣書,也有講座、餐廳之類的其他服務,對於不同的書店而言,路線各有差別。有的獨立書店,是名副其實的「書店」,但有的,已經轉型為「藝文空間」。
而這個空間並不「小眾」,其實獨立書店現在很「大眾」,尤其是在台北這種地方。以他們書店而言,來訪的人,從想深度了解某些國家文化的貴婦到想得知窮遊歐洲資訊的背包客都有。
聽了獨立書店工作者這樣說,我才明白,「獨立書店」為什麼特別?為什麼獨立?因為它有自己截然不同的「個性」。書店裡不只是一本本的書,更有其他多元的空間利用。你甚至可以說,整個書店,就是一本豐富多彩的書。
選擇
獨立書店布置更為精心。圖/宜均 提供。
為什麼要到獨立書店?對於宜均來說,比起「大」公司、「大」書店,他更喜歡獨立書店的這種小巧,因為不大,所以工作氛圍更好,同事間交流更緊密;因為不大,所以他可以多方嘗試,學到更多東西。
而對於文字工作的熱忱,讓宜均選擇了獨立書店。
在書店裡,宜均主要負責寫文案,負責宣傳書店內的講座、展演活動,而因為人手有限,所以會做除了文案之外更多的工作,提升自己的能力。
文案的呈現方式影響了來訪人數的多寡。目前正讀研究所的宜均,在這份兼任的工作中,因為文案寫作的新入門,所以花了不少心力去做研究。
在工作的前兩個月中,可能一天只需四小時的工作時間,但他卻一早起就在思索文案、尋找靈感,花了多兩倍的時間在工作上。
「我看了很多文學作品,從中擷取靈感」,宜均認為,這不僅是為了工作,對個人的充實也很有幫助。
薪水之外
圖/Pixabay。
在這裡工作,並非只有薪水,還有大量的資訊。再深入一點來看,宜均認為,他因此更進入了社會,接觸到更多元的對象,會更「世故」一些。
「世故是好的,我也想要更世故。」宜均說出一句驚人的話。
「我希望能夠更世故,更能對不同的人做出不一樣的應對。目的不是自私的,而是深入了解這世界的運作道理」宜均解釋,那比「社會化」這件事更深。
也因為這樣子,更加認識自己。
翻翻書店、翻翻書
圖/Pixabay。
你對於獨立書店的印象是什麼?這次與宜均聊過之後,獨立書店其實並非如此「獨立」,而是有著他們獨特的「個性」,而使得這些巷弄中迷人的空間,有了不同於一般書店的魅力。而在書店裡工作的店員們,也各有著自己的故事,而做出來到這裡工作的選擇。
每個獨立書店,每個來書店的客人,每個在書店裡工作的人,其實都是一本本精彩的書,走進書店,翻開這些書,發現更多精彩的故事,或許也有與自己相近的生命經驗。
找個時間,來獨立書店走走吧!你會發現,這裡不只是書店,更是一個恆久流長的文化沙龍。
=====================================
看更多故事、感受生活的每一刻;旅行到每個角落;品嘗各處美食;除了持續追蹤本網站,也不要忘記按敘事圈粉專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