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全台中正路的文史工作者│踏破鐵鞋,發現中正路不只是中正路!

我來自全台灣最大的迷宮,我就住在所謂的永和永和路接永和中和路接中和永和路但是中和永和路與永和永和路不相接的路上…

當問起為何立志走遍全台中正路時,CY流暢而有力的,說出了這段繞口令。

用聽的來走遍中正路!

你才迷宮 你全家都迷宮

翻了一遍又一遍的地圖,是CY踏查中正路的歲月痕跡。

乍聽之下,如此混亂、拗口的句子,其實是中、永和的日常樣態。在外人看來有如迷宮的這裡,對在地人來說一點都不混亂。「當你問我為何要走遍全台中正路?檯面下的說法,其實就是源自於一個永和人的氣不過,我只想證明『你才迷宮你全家這迷宮』。」

將迷宮視為日常的CY,高中上大學後,發覺大家對永和的印象就是「亂」。但一點都不覺得永和的路很亂的他,便極力想要證明,「其實全台灣的路都很亂」,為永和人做反駁。

因為用了一樣的路名,所以大家會覺得「永和永和路接永和中和路接中和永和路…」很亂。讓CY也開始思考,有什麼路名在台灣也是不斷重複的?

那,就是中山路與中正路。

身為文史工作者的CY,在意會到全台灣有如此多中正、中山路後,發揮追根究柢的精神,開始思考「這些有同樣路名的路,有什麼樣不同的特色?」

出於這樣的疑問,讓好奇心有如強風一般吹動他的身軀,因而決定,踏上這些全台各地一模一樣名稱的道路。

為何是中正路?

中正路全制霸,CY仍在努力中。

但,為何不選擇中山路而是中正路呢?一切都源自於CY生命經驗裡,遇到的衝擊,而帶來的思索。

就讀鄰近中正紀念堂的中正國中,CY自小是在「國立編譯館」的標準化與威權化教育下成長的。但在2007年升高一時,他遇到了人生第一個很大的衝擊,進而引起了他的疑惑。

當時,執政的陳水扁政權因為「去蔣化」而將中正紀念堂的「大中至正」給拆下,改名「自由廣場」。但同時,備受討論的捷運中正紀念堂站,卻不配合改名,給出了「站名是用大理石雕刻的,全面更新成本過高」的理由。

這讓他發覺:

原來中正,是個非常有趣的名字

隨後成長的過程中,CY又遇到了中正機場改名桃園機場的事件,而開始思考,「中正這個文化符碼,對於我們是什麼?」

「我們遇過大中至正被改、中正機場被改,那中正路呢?」為何中正路沒有在「轉型正義」、「去蔣化」的浪潮中改變?為什麼討論度不高?為什麼全台那麼多條中正路,卻沒什麼中正路因此更名?

他發現,中正路上太熱鬧、人太多,所以改中正路,正如當初捷運中正紀念堂站不願改名的理由:「成本太高」,變成大家在「去蔣化」中最懶得處理的一塊。

此外,很多中正路是以前的老街或主要幹道,在他成為「中正路」之前早已存在,是當地的產業聚落的樞紐,甚至市中心,要改,真的不容易,就和永和、中和路一樣。

有鑑於「中正」的特殊性,以及這條路大多是在地最重要的幹道,充滿著歷史記憶與文化特色,因此,CY立志走遍全台中正路。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CY的地圖集裡,滿滿的文字都是沿路的觀察,或他人的見證。

經過計算,全台369個鄉鎮市區,共有211個行政區有中正路(還不包含近似的介壽路等等)。目前,CY共走了106條。

「在走中正路時,我大部分都用雙腳,之前也試過火車搭滑板車的環島旅行。」

路是走出來的,這句話最能印證在CY身上,沒有駕照的他,除了偶爾用滑板車,更多時候,他都是靠雙腳踏破鐵鞋中正路

在旅途的過程中,CY遇過很多驚喜,不論是驚大於喜或是喜大於驚,都讓他留下難忘的印象。

曾經,他在彰化芬園的中正街,遇上一位看似「非善類」的大哥與小弟們,擋住去路。而走中正路時總是披著特製「踏破鐵鞋中正路」披風的他,備受這群人注意。

「加油啊!」原本擔憂會不會遇到什麼生命危險,但路終究要走下去的他,在大哥冷冷一句加油後。傻笑著謝謝並快速通過,隨後聽到那群人傳來的一陣爆笑。他心想,他們一定覺得自己是個怪人,而就想捉弄一下這個披著披風的奇怪傢伙。

這樣的「怪」,在外人看來難以理解,CY仍堅持走他的路。在芬園走中正路,除了遇上人們的嘲笑,也曾遇過他人熱心的幫助。

原本以為芬園與大村在地圖上相接,想一次走遍兩地中正路的他,卻不知道兩地實際上隔著一座山。在那個熱到可以烤熟打在地上雞蛋的日子,他強忍著身體的疲憊與悶熱感帶來的汗流浹背痛苦前行。好在,他遇上一對熱心的夫妻,以為迷了路想載他一程,並以大村車站為目的前行。

「載我到大村中正路的端點就好」。他的回覆,給這對熱心夫妻滿頭問號。雖然過程中不斷解釋自己為何要做這件事,但在旁人看來,似乎頗為奇異。

目前,走遍近半中正路的CY,打開他買來的紙本地圖冊,一一展示他一路走來的各種觀察,以及在地人在他地圖冊上的簽名與留言。有的回覆出於一種突如其來的錯愕,而只有畫著笑臉的簽名;有的則是滿滿的心得與感動,而寫滿了整張地圖。

不論在他人的眼中,是奇怪、是有趣;是知性、是中二,CY仍會堅持走下去。

中正路不只是中正路

CY的中正路踏訪紀錄,仍待持續走完。

每條路背後都有個屬於自己的故事,沿途的風景,都是人文與自然的各式交織。就如中正路,縱使全台都有這樣的路名,但卻各具特色。

走在中正路上,CY第一個會去觀察的,是那些老招牌。代表著那間店很舊,而能回溯到當地產業聚落原本的樣貌。第二個則是交通,大貨車、小客車、公車、捷運…等,運行於其上的交通工具、車流量…等,都代表著當地的一種樣態。

典型的台灣聚落形成方式,先有市場(交易中心)、再有廟(信仰中心)與政府機關(政治中心),最後,會需要大眾交通,因此火車站會設在最邊邊的地方,再用一條主幹道連起來,這條主幹道,過去有他自己的名字,如「頂街」、「上街」,如今,大多稱為「中正路」。

除了典型的發展樣態,CY也想去發現一些獨特的中正路,去探究背後的成因。如大甲的「蔣公路」,是唯一一條「不以中正路命名的中正路」,這讓他想實際走訪,了解命名的脈絡。

另外,像是花蓮卓溪鄉的中正部落(當地沒有路名,門牌上僅有中正部落為標記的號碼),「西部的中正路主要都在漢人聚落,但為何會有個在山中的部落叫做中正部落?他們有沒有想改掉他?」總總疑惑,都引發CY想踏進當地的衝動。

中正路不只是中正路,或許他的名字「芭樂」,但沿途的故事卻獨一無二。

例如桃園中正路,就是CY很推薦的一條,可以從舊城走到新發展的藝文特區,感受「藝術造鎮」,以及新舊之間的融合與衝突。或是台東的中正路1號,是有名的「白色陋屋」,而嘉義朴子的中正路,有一間藏著全台唯一裸女磁磚的老旅館,這些在地的獨一無二,都是必須踏出腳步,才會發現的,縱使,那是位在「平淡無奇」的中正路上。

每條中正路都代表著一個當地的產業樣態,代表著當地的文化,而「文化是個集體記憶的產生與堆疊」。踏上中正路對CY來說,正是想要看見這些記憶的產生與堆疊。

中正路不一定只有中正這個人,而是做為一個地方要道,他可以串起怎樣的故事?

踏破鐵鞋走遍中正路,CY想見證沿途的人文風光,以及看見背後的故事, 發現中正路,不只是中正路。

*想看看CY走過那些中正路與沿途的發現嗎?就來CY的「步落格」,一起「踏破鐵鞋中正路」!

https://walkonzzroad.com/blog/


*不只是看故事!一起跟著CY來趟士林深度小旅行!發現傳說中的風水寶地,還有背後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吧!
→活動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organizer/detail/1909101021592063630410

更多人物故事

文青工程師的部落格日常:撰風,紀錄微小但獨到的溫暖
「記得你的初衷,維持你的熱情,這才是最重要的」,Youtuber 素人Bibo的產業觀察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SoundonApple podcast、KKOBOX、SpotifyFirstory搜尋「敘事圈」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