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你早上醒來,看到時鐘的時間,到出門後,看見路上的標示;上下班在電腦裡看見的各種文字、圖表,回家看著牆邊一幅偌大的地圖,看著新聞報導的照片。
我們的生活中,無所不接觸到這些視覺影響,他們是我們生活所需,更是人與人溝通的媒介,還有日常的工具。這些媒介,都不是天生而來的,而是人去創造,並加以「設計」的。
每一種媒介、資訊,無不經過設計(Design),才有我們如今看見的樣子,像是字體書寫順序、字形樣式,還有排版,或是你看見衣服的顏色、照片的呈現,還是路上的指標,手機的顏文字(emoji),他們都是經過有意圖的設計,使你的世界成為你現在所看見的模樣。
而這些,又與政治有什麼關係呢?這本《設計政治學》,正是要解析這些設計背後所隱含的意義、立場,意識形態,讓你看見,生活無處不政治,而要有好生活,就需要好政治、好設計。
這本書應該是我近期讀過最喜歡的一本了,他透過許多有趣的圖像,讓我們重溫生活中無所不見的資訊,發現背後的政治意義,讓我們了解到,原來我們所見的世界,只是多種觀點的其中之一。
何謂政治?
這本書是在講設計,也是在講政治。身為政治系本科生,不免又要來談談,何謂政治。
對於政治,許多人的想像都只是政黨鬥爭,或是一些骯髒齷齪的利益交換。但其實這只是政治的其中很小部分。對於政治,最著名的解釋,莫過於「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authoritative allocation of values for a society),但這不好理解,我想就我政治系四年學習的經驗,所謂「政治」,就是「兩人以上所有場域所發生的種種」,亦即「公共生活」。
小至公司中午午餐與同事們決定要吃什麼,大到國家安全,這些,都是政治。
所以說,政治無所不在。這本書,正是在談這個公共生活中,我們會遇到的,經過設計而呈現於眼前,甚至決定了我們觀念的事物。
你是特權人士
這本書實在太有趣,在導言中,就特別以放大的字,強調「你是特權人士」。這時你一定會好奇,我只是一個低薪追求小確幸的青年,怎麼會是特權人士?
書中指出,你是全世界85%的識字人口之一,更是全球20%可以負擔起這一本書的人(一天所得超過10美元),更別說,如果你看的是電子版,或是現在這樣在看這篇書評,你,就是全世界40%有網路連線的人。
說到這裡,你是否覺得自己有些不一樣?
作者接著說下去,所有設計,都是關乎政治。因為設計「要不是服膺,要不就是意圖推翻現狀」,而且,每個設計最初一定秉持著某一種預設立場,因為意識形態無所不在。
視覺影像的傳達,在現今這個網路時代,更是爆炸性的擴張,對人們甚至一個國家的命運造成影響。
一些很搞笑的內容,可能同一天引發世界另一端的暴力抗爭
這些視覺影像經過設計,呈現出某一種觀點下的某種樣貌,進而去影響大眾,改變看世界的視野。這本書,就是在談這樣的設計與政治影響,以及他在全球化時代,造成的改變。
文化觀點
這本書共分為五大章節,分別是語言與排版、顏色與對比、圖像與攝影、符號與圖標、資訊圖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在處理「文化觀點」的問題,亦即視覺影像設計者原先的出發點,隱含了自身的文化概念,造成文化不對等、文化霸權…等問題。
像是在語言與排版這章,提到了阿拉伯文書寫順序不同的問題,但有些西方企業並沒有正視這問題,造就一種西方文化先入為主的觀點。本書列舉了幾個西方品牌,它們的阿拉伯文應是倒過來閱讀了,大大打破了我們的文化習慣與想像。原來在中東國家,我們這樣的書寫模式,是完全顛倒的。
或是在顏色與對比這章,援引《成人的著色本》一書片段,讓我們看出,以膚色去分類一個人所屬種族,或是以其穿搭顏色去分辨一個人的狀態,是多麼愚蠢。
另外,顏色與對比這張也提出「性別刻板代表色」的討論。誰說男生一定是藍色?女生一定是紅色?你知道在一戰到二戰期間,這是相反的嗎?
或是符號與圖標一章,也提出了我們習以為常的圖標,所預設的性別觀點,並不平等。
綜觀這本書,以許多生活實例,提出文化方面所看到的設計政治問題,我想,許多人都會相當有感。
政治一點
當然,除了比較貼近生活面的觀察,更「政治一點」的也有。好比語言與排版一章,就舉到不少台灣的例子,像是繁體字與簡體字的爭論,或是當年太陽花學運後,歐美流行歌手戴著太陽花遭中國「消失」等等。種種設計,都隱含著政治性,不論是字體還是服裝。
還是在顏色與對比一章,提出美國空投補給,與炸彈是相同顏色,造成當地人無從辨別(看不懂字又不敢確認這是不是危險物)造成生存危機的問題,光是同一顏色,就能有不同的政治意涵,打造不同的政治結果。
或是世界地圖,現行的投影法大多是「西方中心主義」,造成非洲過小等問題,因此有人提出「最政治正確的地圖」,或是「最佳設計的世界地圖」等。
圖像與攝影一章中,則提到了人在極權政權哩,因觸犯當局,不只人「被消失」,在相片中也是,徹徹底底地從照片裡抹去,「完全沒有畫面」,沒有歷史。而這樣的國家,控制了過去,控制了記憶,也控制了未來。
照片「修圖」的問題繼續延伸,可以想到我們近來熱門的「假新聞」議題,透過修改過的照片或影片,製造假消息,改變公眾輿論或是打壓政敵。
另一個例子像是資訊圖表,微小的差距,可以透過縮減座標數值而變成極大落差,用來攻擊對手。或著是用累進圖保,去讓自己「永不退步」。
總結:生活無處不政治
你知道這是什麼嗎?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
這是iTunes的服務條款,絕大多數產品的服務條款也都會做成這樣,字小,又有一堆艱澀的用語。許多消費者幾乎都不會看,只是匆匆略過,並按「我已詳細閱讀並同意以上條款」,結果真的出問題時,因為條款有說什麼什麼,而你也「同意」了,故無法保障自己。
這是很生活的設計,但意圖也很政治。
看過這本書,你能發現,自己生活的每個角落,只要是視覺所及的影像設計資訊或媒介,其背後都有一定的政治概念,可能是特定的價值觀、特定的目的…等,讓受眾如你,會去接受那一種看法,而脫離了「沒有意識形態」、「中立理性」的可能。
生活無處沒設計,而設計很政治;生活無處不政治,讓我們看看這本書,重新審視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眼界吧!
==================
設計政治學:視覺影像背後的政治意義、文化背景與全球趨勢,Ruban Pater( 蔡伊斐 譯),2017,麥浩斯
===================
更多書心推薦:
書心推薦│地圖之外 Off the map─地理大發現,還在上演!
書心推薦│陳冠學《老台灣》,看見原始的福爾摩莎
書心推薦─村上春樹《黑夜之後》,黑夜來臨後,又是另一個世界
==================
故事、說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