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服務就是一種生活態度,是我的人生哲學
阿宏用他那充滿熱情的口吻,發光的眼神,一邊吃著剛送上桌,滿滿一整碗的剉冰,說。目前就任於臺北市志願服務推廣中心的阿宏進一步解釋:「服務就是生活態度,就是你怎麼樣影響身邊的人,怎麼讓他人感受到,這社會是有希望的?」
或許,我們的社會,還是充滿著希望、充滿著光芒,而像阿宏這樣的人,如同街燈,就是在哪默默發光,閃耀自己,也照亮別人的一群。
社會工作者
圖/阿宏 提供。
「我現在算是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工作者,簡稱社工,但與一般人想像的社工不一樣」阿宏覺得,與社會有關的,就是社工。「我是在推廣志願服務」,他的工作內容,主要就是從事志工的服務與組織的輔導。
從大學就開始在做志工的他,總是古道熱腸,人飢己飢。出了社會後,更發現,志願服務這件事,是很值得好好推廣的,而自己本身,也是不斷地呼籲他人,一起加入服務的行列,一起點亮社會。
阿宏認為,他的政治系出身與訓練,正呼應了現在的工作。「政治就是要落實在生活上」,他抱持著系上所學而衍生的想法。希望大家能參與志願服務參與社會,進而了解自己是這社會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阿宏很快地吃著冰,卻沒停止他的熱情。他一一細數自己的人生歷程,從畢業後創了一個推廣服務的組織,到現在加入台北市府的志願服務推廣。
「不過這份工作其實是政府的委託案,所以標案到期、下標沒得標,就等於失業了。」阿宏笑著,那爽朗的笑聲,不知道是不是社會工作者都有,一種充滿生命力與光芒的聲響。
「雖然如此,但我覺得特別的是,我是真正在參與這社會。」「比起其他工作來說,我們服務的族群很多元,做的事情也充滿無限可能,是要不斷動腦,要有創造力、規劃力,以及應對進退的能力」。這份工作,如同阿宏解釋的,絕非傻傻照著人家所求去做而已。
服務?學習?
圖/阿宏 提供。
說到這裡,阿宏也差不多把冰吃完了,那或許也是社會工作者的一種行動力。
他看著那碗只剩糖水的冰,開始認真地說明,如何透過服務,去進行學習。服務學習,正是現在許多學生,在課業應付不暇外,感到頭痛的課題。
「服務學習本來的價值很好很簡單,就是透過服務去學習」,阿宏解釋。
「服務學習是一個循環,就是從觀察社會上需要被服務的問題或對象,到規劃讓對方可接受的服務內容,最後再去執行。執行之後,還要反思,是否有確實解決問題,接著再去解決更多的問題。」阿宏一邊用手劃了個圈,一邊說。
「比方說,我觀察到鍋子在冒煙,但我不知道他燙不燙,去摸了之後,學到了。下次再看到鍋子在冒煙,就知道他是很燙的。」透過觀察到鍋子冒煙,並實際去碰觸,學到「冒煙的鍋子很燙」的概念,未來看到冒煙的鍋子,也不會傻傻地去碰它。
這樣一個循環,正如同任何學習過程,當然也包含服務學習。
然而說到服務學習,不少學生會為之反感。主要是因為,近來大專院校甚至國高中推行類似概念,卻演變成學生「為服務而服務」的扭曲。
「其實它是立意良善的,但是到台灣,就會『少了一段』。」阿宏語重心長地說。
「服務學習很重要的一點,在於『發現與觀察』,但現行狀況,都變成虎頭蛇尾。」現今的服務學習,演變成老師叫學生寒暑假去做志工,然後拿個志願時數回來,就說是「做了服務學習」。「這並沒有貫徹到服務學習的核心價值。」
「所以因此學生想拿掉這制度,教育部也開始慢慢移除這些概念,但政府似乎沒發現,是一開始的方法就做錯了。」阿宏嘆了口氣,不只是為了那碗太倉促吃完的冰,而是在現行教育制度下的扭曲。
服務學習的本質

服務學習有價值,有它的實務性。這讓每個系的學生都可以做到自己能做的事,「好比機械系的學生,他不是只能進生產線欸!」「如果他可以去發現一個問題,這社會上有誰需要,可以用機械去精進他的生活品質,這就是可以去做服務學習。好比高齡化,長者需要輔具,這就是可以去做的。」
阿宏強調,「服務學習是主動自發的」,「去制度化成為什麼必修零學分之類的,壓力很大,這並不正確,只會讓人反抗。」但他也無奈的表示,「如果要透過我們『諄諄教誨』,要學生自主去做,也是有困難的,尤其在台灣現行這種教育風氣下。」
「所以只好兩害相權取其輕了。」「但推了之後,沒做後續的補強,像是課程中培育足夠的師資等,反而導致後來的亂象」。他一邊用湯匙攪拌著那剩下一點點的糖水,那糖水與碎冰就像服務學習被制度所攪亂的初衷,不再完整。
阿宏總結,服務學習,其實就是運用自己會的知識,去發現、解決社會上的問題。好比一名醫學系學生,透過他的專業,去破解長輩賴群組間流傳的不正確健康知識,這就是種很好的服務學習。
是一種態度,也是種精神
圖/阿宏 提供。
「我覺得服務就是一種態度,學習就是一種精神。」阿宏眼神堅定地說。
面對自我的困惑,阿宏活出了一種態度。在做志願服務推廣的他,常常思考這樣的問題,「服務是不是上對下?有跟無?你怎麼面對這種差異?怎麼跟沒有的人分享?這是需要一些突破的。」
阿宏試圖讓自己突破這樣的關係,以同是社會一份子的角度,去推廣更大的善。
我希望能做到「長期的好」,不是我發大財捐很多錢,就能解決這些社會結構問題。「與其給人魚,不如教他怎麼釣魚。」,「我們要做更長期永續的概念,去改變些什麼」阿宏一邊說著,眼神望向了某個遠方,一個存在著美好理想的烏托邦。
「但我不會去強迫他人做志工,而是讓人從生活發現,自己在社會有一定的角色存在,而有需要給這社會一些什麼。」從事志願服務推廣的他知道,「志願」有多麼重要。
「我希望能夠讓社會變得不一樣,讓社會更好」。抱持著這樣的信念,以那樣的態度,打造一個更好的社會。或許,就像那一碗碗的剉冰,或許平凡,卻帶給人們舒暢,以及因為這樣好的感受,而更好的下一分一秒。
======================
看更多人物故事
空中綻放的笑容:空服員的日常,與非常。
一個研究生的自述:為何走向中東研究?
=======================================
你有其他想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屬於你自己的故事呢?
歡迎跟我聯繫,詳細資訊:https://wp.me/p9GULr-j0
=================================
故事、說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